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社会生态化的哲学思考

来源:太阳能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社会生态化的哲学思考范春萍C内容提要)人类在征服自己的对立物——自然的过程中,会面临对立物在削弱中反克于人类。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等关系,造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失

社会生态化的哲学思考范春萍C内容提要)人类在征服自己的对立物——自然的过程中,会面临对立物在削弱中反克于人类。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等关系,造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失衡。因此,生态化一即使社会达到生态的平衡,实现物质流循环稳定,超脱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意识形态适合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生态一词来源于德国生态学家海克尔1866年提出的生态学(ecology)一词,它是希腊文oikos(意为居住、家庭)和logos(意为研究)两字组成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汉语所译生态一词的使用;旨“生存状态”的意思。由于生物生存状态本身和环境连在一起,本来又是处于平衡之中的,所以“生态化”所蕴含的也便是生态学意义上的平衡化之义了。;人类作为社会系统的主体,在传统的哲学中一直是被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而看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也表明了人类作为自然界对立物具有改造自然的本领,并以此创造了当今世界庞大的社会体系及辉煌灿烂的现代文明。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在确立了自己自然界霸主地位的同时,却因过份地显示自己作为矛盾主要方面而使对立物在削弱的过程中从另一极端反克于人类,即人类已面临因毁掉自然而给自己带来的危险。矛盾双方终究是相比较而存在、相制约而发展的。一方消失,另一方便也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然而,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造物,其突出地位的获得在于其所具有的意识,在于其所有的主观能动性。当人们开始品尝到这种盲目自大的苦果后,便提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社会生态化的发展要求。这是人与自然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在于人的地位——时间上,是宇宙发展进化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空间上,他既存在于生态网上,又存在于生态网外。这一特殊位置决定了他必然经过艰难的历史曲折,重新找寻光明的新岸。一、通过战胜自然而发展自身是早期人类的必然选择人类产生伊始,作为生物进化的一个物种——智人亚:种,除因遗传特征而具备的超出一般生物的发展可能外,在生存方式和争斗能力上并不比其它生物高明。大自然在向他提供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处处潜伏着扼杀他的危机。为了生:存,他只能一点一滴地摸索集结战胜环境的能力。这时的环境对他来说是纯粹的异已力量。相对于当时人的利用能力,大自然作为资源库和垃圾箱的确具有不竭不尽性,生态平衡也是稳不可摧的。这样的环境,·97是对刚脱胎于其中的新物种的人类的考验,也为人类的才能施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类没有辜负大自然亿万斯年的发展造化,走出了危机,踏出了蓬勃发展的道路。这是今日所有社会体系,所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得以建立的基础和起点,这是不能否定的。否定这一!时期的成就来淡现代文明的发展或畏于现代文明的危机而指责现代之前人类的作为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通过战雎自然而发展自身是早期人类的必然选择,只是这种选择的惯性加上社会自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制约了人类本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进行的早期选择的超越。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制度的不平等性造成的,这种不平等,造成了整个地球上因处于不同经济地位而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发达地区对发展中地区的剥削压迫及污染转移,资源掠夺等,又造成了整个地球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殖民制度及演化到今天的经济扩张制度的罪恶,到了社会发展的这一时期,仍然置地球的整体性、生态平衡的脆弱性于不顾,仍不还自然系统以应有的地位,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超越人类的早期选择,则是不可原谅的。,二、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比较自然生态系统指没有人参与的自然生态过程的整体。与之相应,社会生态系统指人类社会系统与其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任何系统,其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系统中及系统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等关系,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都是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但是,物质、能量、信息在其中的流通特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物质流。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通,是个稳定的循环过程,虽然在流通的组合和路径上会因地理因素有所不同,但在根本上它是循环的、稳定的。并且,物质流通循环的完整是生态系统持续、长时期稳定的重要条件。自然系统中的生物种群,在参与物质流运行的过程中不破坏物质流的循环,又因为污染本身是使资源置于错误的位置,所以也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社会系统则不然,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点在劳动,在于他能利用工具进行对自身有益的生产。正是这种日益扩大规模的生产,使大量本不肩于生态物流循环中的物质不断地进入生产过程,并不断输出废弃物,改变了自然界的水、气循环,通过工业污染及对生物过程的干预,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将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引入食物链、食物网,这些物质的巨额引入,远远超出了自然系统的自调、自净能力,又在多次循环中不断地聚集,最终成为残害人类自身的祸首。目前,人类所处生存环境的每个角落都遍布着污染物,人类置身于自己编织的毒害之网中。 i其次,能量流。与物质流不同,能量流的特点是它的非循》P陆。自然生态系统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又通过食物网的梯级传递,一步一步地在不同生态位间转移,同时散放出低效废能。太阳能的持续输入,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物质流循环,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根本条件。自然生态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位上的生物,除·绿色植物直接利用太阳能外,其它生物都是利用太阳能的转化形式——食物能源,并依此将自己固定在食物网上。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能流上的差异在于,社会生态系统的人不断地向系统内引入非食物能坛,以及从事食物能源的非食物利用。在这些被引入的非食物能源中,最大量的是化石燃料和石油。食物能源的非食物利用大多是将有机物直接归还给无机界,人为缩短循环过程。外在能源的引入,一方面加速破坏固有的循环过程,另一方面,造成了系统对外来能源的依赖。人类由于借助科技手段向系统引入非食物能源和食物能源的非食物利用,构建了庞大的物质文明体系,进而在其上构建了人所独有的精神文明。这些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对化石资源的利用。化石资源,是地球进化史上积累下来的太阳能的固化物。它无论相对于人类的长远需要,还是相对于人类现实的开发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这些资源利用的不完全性还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一旦这些储存资源枯竭,并且届时人类又找不到新的可利用资源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方式的话,人类社会系统便会彻底崩溃。与人类所进行的资源争夺相对,人类目前所应做的是尽量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同时开发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最后,信息流。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流通构成上的本质区别是信息流,物流和能流的差异都是信息流的不同造成的。生物系统的信息传递,其载体只能是化学的、物理的,肢体的,人类社会的信息流却是丰富多彩的。其载体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不同最初表现在原始人及其后裔明显的比其它生物高级的信息加工能力上。这种能力是类人猿大脑在生理上所提供的比其它生物高级的进化可能性,通过劳动实践形成发展而来的。·这种差别在其后的人类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结果便形成了人类社会迥异于生物系统的信息流通结构。这种流通一方面使人类社会结成相对于自然物的越来越紧密的整体,形成了与自然争斗的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发展出自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生态系统的进化。这里因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物种和进化靠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基因中的信息只能靠生物生殖过程传递。而人类社会却发展出多种多样的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不但可以跨越空间,还可以跨越时间传递,再加上人类因智慧性而具有的学习行为,使得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大自然的进化便出现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局面,以至使得人类陶醉于自己对自然的胜利而不能认清自己从根本上说是自然界一部分的位置,酿成了今天的严峻局势,使自身处于了崩溃的边缘。三、社会生态系统的非平衡发展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内部的失衡,另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加剧。人类社会内部的失衡表现为阶级、民族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不平等。这是原因性的东西。是恩格斯所说的第一次提升——;人由于劳动而使自己从其余物种中提升出来之后就开始出现的失衡。由于它的干扰,人类难:尸调整自身整体上与自然界的关系,难于超越由于最初发展需要而选取的战胜自然的行为导向,难于实现恩格斯所说的第二次提升——在社会关系上把人从其它物种中提升出来。因此,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人、财、物、力花费在社会争斗上,不得不掠抢资源壮大自己的实力,向时毁损对方可能得到的资源。而全然无遐无力无心顾及资源本身是人类的生存基础,资源的浪费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损失,甚至可能造成人类的自我毁灭的事实。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是结果性的失衡,表现在人对自然资源、条件的掠夺式利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循环的任意剪裁,对自身的无限制繁殖及对各种生物资源的肆意毁损等等,造成当今世界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环境问题,难以逆转的环境态势,这是人类自己酿成的毒酒。从原因上看,剥削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对地球今天的状况负有不可逃避的罪责,但从结果上看受害的却是整个人类。尽管发达国家首先治理了环境、保护了自己,但由于地球只有一个,环境是个整体,虽然发展中国家首先受害,但最终整个生态平衡彻底崩溃时,发达国家也难免于难。·四、生态化是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生态化,即使社会系统达到生态平衡,实现物质流循)不稳定,超脱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依赖,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意识形态适合并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附着在经过技术设计的生态过程上。这是人类社会步出低谷、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积存起来的智慧,生产和科技能力可以毁灭地球、毁灭自身,也可以设计出协调自身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方案。实现社会生态化是个总体目标,从战略上看,必须提高对太阳能及生态系统初级物质产品的高效循环利用:必须实现农、林、牧、渔等业的生态自洽,最大限度地缩减石油化干扰;必须实现工业的无污染,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保证物质不能实现循环和废弃物不能综合利用的项目不上马;保证森林等绿色植被的有效存活面积等,从根本上复归人仅是自然界一部分的本位置。从根本上认清自己既存在于自然之网之外,又存在于自然之网之上,可以取得自己高于自然界其它物种的特殊生活方式,却最终挣不脱自然锁链的事实,实现社会自身的平衡,实现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实现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对于社会生态化目标的实现,不同社会制度的作为是不同的。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纵然是经济基础强大,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高,环境意识强,由于资本、经济命脉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又由于其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总难于实现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统一,难于实现各行为决策主体之间的统一,难于实现其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对发展中地区的环境救助,难于实现其停止哪怕是减少对发展中地区的资源的掠夺。我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实行中央集中控制的行政运行机制,这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应该具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对缓解世界环境局势,首先是改变国内环境形势有所作为。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工业处于落后状态。做生:态设计,走生态化道路,是明智、正确的选择,也是通向现代化目标的捷径。为此,我们必须尽快建设农业生态体系,改变原有农业石油化、机械化的错误导向+必须节制人口,以严密: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必须节约资源,严厉禁止资源的廉价出口。严厉禁止破坏植被;必须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土,保存物种,必须改善污染状况,真正实现三同时,尽早完成对各种新旧污染源的治理。再不能因忙于社会纷争而忽视环境的恶化,再不能干:顾环境自身的生产价值。社会的生态化已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当务之急。也是现代人造福后代人的根本性途径。[作者简介)范春萍,女,1963年生,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物理系,现为四平师院政治系讲师,现在吉林大学攻读自然辩证法硕士学位。(责任编辑陈大夫)100.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总第(59)期现代化工业城市的哲学探讨吴榜华(内容提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论证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城市的本质是生产力空间存在形式,城乡分离对立运动是城市不断发展变化、城市体系出现的过程。现代化大诚市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现四化过程中,必须自觉地运用城市组织管理经济,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结合的管理体制。只有建设好现代化的城市,才能促进经济腾飞。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工业城市集中了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现代化城市的进展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一方面它成为支配整个国民经济的杠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水干的提高,城市经济的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膨胀,也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怎样看待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这不仅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创造了观察、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现象的方法结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它成为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同时马克恩主义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十分重视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城市的堀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类社会原来是,没有城市的。恩格斯指出:“由设雉堞和炮楼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依靠捕鱼、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随着生产力工具的逐步改进,铁器的出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在客观上形成了使农民中原来兼作农业工具的手工匠人独立出来,发生了手工业和农业的第二次大分工,一些专门从事工具生产的手工业者,开始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段集居,生产对外交换的产品,这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的雏形。可见,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阳恩格斯从分工的发展来阐述城乡的分离的城市的出现,他说:“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文章来源:《太阳能学报》 网址: http://www.tynxbzz.cn/qikandaodu/2020/1029/384.html



上一篇:太阳周期长度:太阳活动性与气候紧密联系的一个
下一篇:第三次浪潮还是第五次长波

太阳能学报投稿 | 太阳能学报编辑部| 太阳能学报版面费 | 太阳能学报论文发表 | 太阳能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太阳能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