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生态取向研究

来源:太阳能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互动装置艺术、LED艺术等不断介入公共艺术的领域,这推动着公共艺术中出现一种数字化倾向。人们通常将这些艺术形式称为数字化公共艺术或数字公共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互动装置艺术、LED艺术等不断介入公共艺术的领域,这推动着公共艺术中出现一种数字化倾向。人们通常将这些艺术形式称为数字化公共艺术或数字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探讨,数字化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在人们对生态问题普遍关注的时代背景下,它们也被赋予了一种生态取向。其所具有的直观动态的形象、互动参与的形式,能够加强观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有助于生态理念的传达与接收,一些生态理念正是凭借着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形式而深入人心。此外,还有一些数字化公共艺术本身即赋有节能环保的属性,这都使之与当代社会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艺术与科技的交汇推动数字化公共艺术的生成

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出现较好地回应了多年来关于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探讨。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各学科之间融合的频率加快,各种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艺术与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集合到一起。数字技术的介入,改变了艺术的思维和存在方式,造就了数字化公共艺术多媒体融合、实时交互的特征,使之成为艺术与科技交汇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艺术与科技的边界。

较之于传统公共艺术创作主体的单一性,数字化公共艺术更多是一种群体作业,汇聚了科技的智能和设计师的创造力,集结了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综合的知识视野,并创造了一种交互式的展示方式。这打破了传统的点对点、单向度的艺术观看与接受方式,公众甚至可以共同参与作品的创作,借助鼠标、键盘、触摸屏及各类传感设备,即可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操作和控制。多媒体融合与实时交互的特性不仅使作品有着更强大的吸引力和突出的观念传达作用,也因强化了公众参与的特征而使其倍受欢迎。

可以说,数字技术为艺术带来的变化是空前的,不仅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艺术的思维与存在模式,也很大程度改变了艺术的创造与接受模式。同时,多媒体的融合、实时的交互及作品展示形式的变化更将艺术与科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公共艺术添上了科技之翼而获得更多元的表现力。

图1:上海世博会韩国馆多媒体互动装置

二、数字化公共艺术中的生态主题日趋增多

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中,各类交互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体验和感受过程,公众无意识动作和有意识选择都可能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过程和结果,这使其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与强化。而在一种交互的情境中,观念的传达往往更为直观有效,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态主题的作品,如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物种濒临灭绝等,这些生态危机因多媒体的展示与实时的交互而变得更直观、形象、真切,由此带给观众一种沉浸式情感体验和更为强烈的紧迫感,从而有助于生态保护意识的激发。

2010年上海世博会韩国馆有一个生态主题的多媒体互动装置(图1),通过一个个触摸屏,公众可以根据预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一个海洋生物,如海龟和各种鱼类,随后可点击将其放生,它们就会自由地游向大海深处,并能监测水质变化。在这一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公众一系列内在情感的激发过程。公众首先体验了亲手创造海洋生命的兴奋感,随后产生了保护它们的意识,并进一步产生保护其生存家园的愿望,这一系列情感体验从与作品的互动中产生。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作品创造了形象的逼真性、互动的即时性及临场的真实性。而作品所具有的数字化叙事手法也能在公众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引发联想与思考,潜移默化地实现生态理念的传达与接受。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各种展会活动和各类城市公共空间中,生态主题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不断增多。这种对生态的关注暗含了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内涵,因生态问题本身即是当代社会的核心话题。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由于生态问题的频发,以及全社会范围对低碳、节能、环保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个领域都在探讨如何回应这种需求。在数字化公共艺术领域,以生态为主题的作品和活动也因此日趋多见,它们综合利用数字技术和艺术创意之长,使生态问题聚焦于公众的视野并引发广泛地关注与探讨。

三、互动装置艺术的生态取向

互动装置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通常指一些可以通过手势、动作、声音、凝视、呼吸或大脑活动等方式使公众与作品互动,并通过显示屏、灯光等将人的互动过程和结果以艺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互动装置艺术近年来在公共空间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使其逐渐介入公共艺术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数字化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互动装置艺术通常以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形式引发公众的思考与感悟,在互动过程中,公众由以往的被动观看转为主动参与、共同创作、乃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加之一些互动装置艺术所具有的叙事性特征,这都有益于加深公众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使其成为一些艺术家、设计师表达生态理念的有效载体。

文章来源:《太阳能学报》 网址: http://www.tynxbzz.cn/qikandaodu/2020/1107/445.html



上一篇:视野
下一篇:冰雪中的蛋形太阳能桑拿房

太阳能学报投稿 | 太阳能学报编辑部| 太阳能学报版面费 | 太阳能学报论文发表 | 太阳能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太阳能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